1、但是,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就是清官听讼断狱,实际上也是能审则审,审不明白就装神弄鬼和求助于刑讯逼供。
2、他断狱多年从来没有出现过差错.
3、这使他的笔墨如同老吏断狱,在刻画历史大势的同时,并不放过潮流之下的回旋、潜流与逆流。
4、他下结论,口气短促、有力,如老吏断狱,不容一丝质疑。
5、断狱者急于榜格酷烈之痛,执宪者繁于诈欺放滥之文,违本离实,垂楚为奸,或因公行私,以逞威福。
6、下一判断,如老吏断狱,客观冷静,不杂成见,不带感情。
7、至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8、通过这一研究,可以提供一个与文学叙事和民间传说中的包公形象与断狱智慧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
9、沉重的苦难发酵成厚实的人生感悟,文字渐渐褪去战火烽烟的气息而变得宁静沉实,却又厚重无比,如老吏断狱,辛辣,准确,不拖泥带水,直追死穴。
10、至四年,斗米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十里不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