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词语:

描写“黄”的词语

共 94 条词语

黄词语列表
  • 黄陆

    huáng lù

    黄土山;黄土岗子。[查看详情]

  • 黄米

    huáng mǐ

    黍实碾成的米。色黄,黏性极强,可用来酿酒。[查看详情]

  • 黄斑

    huáng bān

    ①.眼球视网膜正中央的黄色圆形小斑。当黄斑对著瞳孔,物体的影像正落于此点时,看得最清楚。②.老虎。[查看详情]

  • 黄德

    huáng dé

    五行中的土德。[查看详情]

  • 黄豆

    huáng dòu

    大豆的子实。参见「大豆」条。[查看详情]

  • 黄漆

    huáng qī

    漆的一种。光泽呈金黄色。[查看详情]

  • 黄磷

    huáng lín

    一种化学元素。磷的同素异形体,呈淡黄色,具强烈毒性,燃点低。可用以制造火柴及军事烟幕弹。[查看详情]

  • 黄鱼

    huáng yú

    ①.动物名。鲈目石首鱼科。分大黄鱼、小黄鱼两种。大黄鱼体长十四至五十七公分,肉质细嫩,分布我国沿海一带。小黄鱼也称为「黄花鱼」,体色较大黄鱼黄,体长十一至三十四公分,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②.南京方言。指大脚妓女。③.抗战时称车辆负载的乘客为「黄鱼」。[查看详情]

  • 黄蒸

    huáng zhēng

    ①.发酵剂的一种。以米、麦制成。②.北方用黍或小米制的馒头或饼之类的干粮。[查看详情]

  • 黄杜

    huáng dù

    野蜂蜜的俗称。[查看详情]

  • 黄历

    huáng lì

    ①.黄帝时的历法。②.清代所颁行的历法。后泛指历书,载有农时节气和日常生活的宜忌。也作「皇历」。[查看详情]

  • 黄箓

    huáng lù

    指道士所做道场。道士设坛祈祷,所用符箓,皆为黄色,故称。道家洁斋之法。[查看详情]

  • 黄团

    huáng tuán

    ①.指栝楼。②.指橘子。[查看详情]

  • 黄要

    huáng yào

    见“黄腰”。[查看详情]

  • 黄阁

    huáng gé

    丞相厅事阁。因汉代丞相府里的厅事门为黄色,故称为「黄阁」。[查看详情]

  • 黄盖

    huáng gài

    ①.黄色的车盖,为皇帝专用。②.人名。字公覆,三国吴零陵泉陵人,生卒年不详。初任郡吏,后随孙坚起义。盖姿貌严毅,善于养兵,每次征伐,士卒皆争先。赤壁之役,建议火攻,大破曹军,升任武锋郎将。武陵蛮人造反时,领兵讨伐,平定后,累加偏将军,病逝于此官。[查看详情]

  • 黄账

    huáng zhàng

    〈方〉:账目久欠不还以至账本变成黄色。指收不上来的账。[查看详情]

  • 黄散

    huáng sàn

    ①.指黄门侍郎与散骑常侍。两者同为门下省官员,晋以后,共掌尚书奏事,故合称黄散。②.指黄色药粉。[查看详情]

  • 黄妳

    huáng năi

    ①.亦作“黄奶”。亦作“黄奶”。②.书卷的别称。[查看详情]

  • 黄鸟

    huáng niăo

    黄莺的别名。参见「黄莺」条。[查看详情]

  • 黄鸡

    huáng jī

    黄羽毛鸡。[查看详情]

  • 黄甲

    huáng jiă

    科举甲科进士及第的名册以黄纸书写,称为「黄甲」。[查看详情]

  • 黄镮

    huáng huán

    见“黄环”。[查看详情]

  • 黄梢

    huáng shāo

    指新生的树木的枝条。[查看详情]

  • 黄熟

    huáng shú

    ①.谷类作物成熟时,植株变黄,称为「黄熟」。②.一种产于热带的香料。其质地轻而细致,置于水中不沉。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三四·木部·沉香》。[查看详情]

  • 黄案

    huáng àn

    尚书省的案卷、文书。黄色盘案。[查看详情]

  • 黄坛

    huáng tán

    ①.郊天迎气的坛坫。②.道士所设的坛场。[查看详情]

  • 黄栌

    huáng lú

    落叶灌木,叶子互生,卵形或倒卵形,秋季变红,花单性和两性同株共存,果实肾脏形。木材黄色,可制器具或染料。[查看详情]

  • 黄狖

    huáng yòu

    黄色的长尾猿。[查看详情]

  • 黄缯

    huáng zēng

    黄色的绸子。[查看详情]